焦點
-
4K正流行,8K就出爐!AMD在NAB Show揭露Vega GPU,展示其8K輸出實力
正當2013年業界開始拱出4K這個名詞,到了2016年業界正式喊出進入4K遊戲元年,不少電腦主機、電競PC、家用遊戲機,都號稱已經配備4K影音輸出,甚至可以支援到4K遊戲之潮流之下,看似4K已將成為標準之後,目前已有廠商開始為8K鋪路! 當今超越4K等級的電腦,有Apple於2014年末首推的iMac Retina 5K的AIO,提供5120x2880的解析度,成為主要的賣點之一。在PC世界中,Dell也曾於2014年底推出UltraSharp UP2715K,同樣也是5120x2880的解析度。而要輸出5K解析度,則必須連接兩條DisplayPort傳輸線,才能提供5K的解析度。而5K解析度也代表著價錢高不可攀! 就連電競筆電,也提出5K的輸出能力,以MSI於2015年推出的,就配備兩張GTX 980M以SLI的方式輸出,搭配5K顯示器,可以輸出到5K的畫質,當然當時的影片或遊戲,絕大多數都尚未支援到5K等級。不過,透過5K的超細膩解析度來看影片、玩遊戲,爽度就是比較高! 不過,5K算什麼?要就8K如何?在4/24~4/27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NAB SHOW中,AMD首度揭露其下世代Vega GPU,也就是預計2017年下半年即將推出的Radeon RX Vega顯示卡,除了將有更強韌的繪圖效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援到8K等級。 正當Dell於2017年1月CES展,正式展出32吋的8K顯示器,型號為UP3218K,提供7680x4320解析度。而其搭配的顯示卡方面,目前AMD的Radeon Pro WX 7100工作站繪圖顯示卡,可以支援8K的解析度。這款顯示器的定位,顯然是針對高階繪圖工作站為主要市場,並非針對一般消費者而設計。 然而在4K遊戲正方興未艾中,AMD選擇在NAB Show中,展示其下世代Vega GPU的8K高解析度輸出實力,現場以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7影像處理軟體,來處理8K的影像。並以Radeon ProRender這套高階繪圖著色軟體,來展示其4K的後製能力。 正當AMD才在4月發表Polaris 20的Radeon RX 500家族,緊接著下來,AMD將於2017年下半年,發表其下世代Vega GPU,該GPU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採用HBM2記憶體架構,效能將是Radeon RX 580的兩倍以上。 ▼AMD最新Radeon R9、RX系列GPU規格一覽 不管如何,相信8K解析度在未來幾年內,將會像現在開始流行的4K一樣,逐漸普及與流行,提供更加細膩的畫質,屆時,清明上河圖用8K來呈現,會讓畫面更加生動!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玩家聖物!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顯示卡持續推陳出新,終於到了中階顯示卡全面改朝換代的時刻!中階電競顯示卡的話,最受人矚目的,就是GeForce GTX 1050 Ti與1050。尤其是GeForce GTX 1050 Ti,由於擁有強大性能,該有的都有,更重要的,價格很漂亮,相對於更上一階的GeForce GTX 1060 3GB,更是物超所值。也因此,甫一推出,就格外受到重視!這次,則要帶領玩家,來瞧瞧顯示卡之王的技嘉科技,推出最新G1 Gaming系列的GeForce GTX 1050 Ti高階自製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顯示卡! NVIDIA於GeForce 10系列顯示卡中,規劃了旗艦級的GeForce GTX 1080、高階等級的GeForce GTX 1070、以及中階等級的GeForce GTX 1060等顯示卡產品線。這些新世代的Pascal架構的GPU,採用16奈米FinFET製程,效能上不僅比上一代Maxwell架構上有重大突破之外,功耗表現上有長足的進步。這樣強大的繪圖性能,能讓比較吃重系統資源的VR(虛擬實境)運算,以及高解析度4K遊戲上,提供更順暢的畫面呈現。同時由於DirectX 12的導入,也將會有更好的畫質表現。 NVIDIA於今年5月先發表GeForce GTX 1080,接著6月發表GeForce GTX 1070,到了7月又再追加GeForce GTX 1060 6GB,等於是全系列高階款的GPU都到齊了。接著在8月時,又推出了GeForce GTX 1060 3GB的版本,主打中階市場,等於是鞏固了所有的中高階市場。但大家正在期望NVIDIA推出中階入門款、裝機款的顯示卡時,NVIDIA終於在10月正式發表全新14奈米製程的GeForce GTX 1050 Ti與1050,而且以「佛心價」來供應,立刻獲得市場的正面回應! GeForce GTX 1050 Ti/1050顯示卡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最新研發代號為PASCAL繪圖晶片架構,而且使用的是NVIDIA所開案的第4款PASCAL繪圖晶片。GeForce GTX 1050 Ti與GeForce GTX 1050顯示卡兩者是同一個繪圖晶片,兩者效能並沒有差很多。GeForce GTX 1050 Ti擁有768個CUDA Core,顯示記憶體為4GB GDDR5。GeForce GTX 1050為閹割版本,擁有640個CUDA Core,顯示記憶體為2GB GDDR5。兩者效能,都直接超越前一世代中階入門主力GeFore GTX 950,可以說是中階入門顯示卡的改朝換代! 致力於電腦零組件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在主機板與顯示卡等產品都擁有不錯的口碑的技嘉科技(GIGABYTE),在當今電競風氣興盛的時代,為了提供玩家們最優質的電競產品,技嘉打造出各式超強的主機板與顯示卡產品,讓玩家驚豔! 這次在GeForce GTX 1050的各式產品線中,技嘉同樣規劃出各種等級的產品來供應消費者,包括GTX 1050/GTX 1050 Ti的2G與4G款式,以及Windforce、G1 Gaming等產品線。這次介紹的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顯示卡,型號為:GV-N105TG1 GAMING-4GD,就是該系列中最高階的版本,趕快來看看這款旗艦級顯示卡的特色吧! 技嘉的G1 Gaming系列顯示卡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它導入了自家專利的WINDFORCE風之力雙風扇散熱系統。搭配2組超大9公分疊合風扇,在配置部份,則將左右風扇採逆時鐘旋轉與瞬時鐘旋轉的方式,可大幅提升解熱能力,不僅能隨時將顯示卡保持在一個低溫的工作環境,進而帶來更高、更穩定的產品效能。 至於風扇控制與指示燈方面,G1 Gaming系統同樣採用半被動式風扇控制系統3D-Active Fan,當GPU溫度較低或是處於較低負載時,風扇將會保持靜止並提供零噪音的最佳體驗。此外透過顯示卡上方的LED指示燈,可直接辨別當前風扇的運轉狀態。例如風扇停止時,FAN STOP燈就會亮起。 至於在燈效方面,技嘉G1 Gaming系列顯示卡上的GIGABYTE標誌,以及FAN STOP(停轉指示燈),都提供1680萬色真實多彩的燈效,玩家透過技嘉XTREME Engine工具軟體,可以自由調整燈光顏色和各種特效,打造自我專屬風格的PC視覺造型。而且燈效設定過一次,就會將設定寫回顯示卡的記憶體內,下次開機不用再重新設定。 在軟體方面,技嘉的顯示卡控制工具:Xtreme Gaming Engine,也以直覺式的親和介面,提供監控、一鍵超頻,以及線上更新顯示卡驅動程式與工具程式的更新功能。當然還有額外的功能,例如可以控制LED燈效,以及自定風扇轉速等功能,讓玩家能夠完整釋放出該顯示卡的各項潛在功能。 技嘉在顯示卡的用料上可說是非常講究,採用超耐久的航太等級PCB保護膜,具備「防塵」、「防潮」與「抗氧化」等三大特性。防塵能加強防護電路板,防止因為落塵、昆蟲或者是不經意掉落的螺絲、工具造成的刮傷磨損。而防潮可以避免電路板上不正常的線路傳導或損害。至於抗氧化則能對抗環境中的污染物(例如空氣中的鹽霧 、濕氣和銹蝕等),讓你的顯示卡持續使用都能歷久不衰。 此外,PCB背部還使用了造型金屬強化背板,主要是為了讓顯示卡更堅穩,不會在長期使用之下產生電路板的板彎,也讓散熱器與電路板能更加穩固。至於顯示卡必須額外連接的PCIe電源插槽旁邊,也有監控指示燈,當未接上外接電源時,燈號會持續亮起,接上外接電源且供電穩定時,指示燈就會熄滅,若偵測到目前的電源供給異常,指示燈便會閃爍,以提示使用者趕緊做因應措施,以預防進一步的損害。 最重要的是,就連中階的GTX 1050 Ti顯示卡,技嘉都還配置這麼高檔的金屬強化背板,而且各個視訊輸出埠都非常齊全,包含了DisplayPort x1、HDMI x3、DVI-D x1。可說是相當貼心! 在散熱熱導管設計方面,技嘉採用複合式熱管,結合了「傳統溝槽式」和「銅粉燒結式」兩種熱管結構,透過雙重傳導媒介有效增加29%解熱能力。再加上將將高效能純銅熱導管打平塑型後,直接與GPU表面接觸,透過增加熱導管與GPU的直接接觸面積,可大幅提升GPU的熱源傳遞速度,隨時將顯示卡保持在一個低溫的工作環境。 實際拆解GIGABYTE 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顯示卡,可發現其散熱銅管、墊片,完整貼附在GPU、4顆記憶體顆粒、VRM模組(PCB背面),而VRM模組也額外加了散熱片,可說是完整包覆所有發熱元組件,讓顯示卡的各個容易發熱處都能完整將熱排掉,因此在高系統負載時,依然能夠順利運作,決對不會發生因為過熱而爆板的情況! 然而,顯示卡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有高階軍規用料、高效能的靜音散熱器、超強的超頻能力,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售後服務的保固期限了。技嘉這次也跟著提出:「 技嘉顯示卡免費升級5年保固!主要針對高階的GTX 1060、1070、1080自製顯示卡!」 活動時間:2016/05/27~2016/12/31 註冊時間:2016/05/27~2017/01/31 活動內容:活動期間內,購買技嘉科技顯示卡指定機種(請參考以下列表),於購買後30天內至XTREME GAMING官方網站完成註冊,即可獲得五年延長保固 必須要在活動時間:2016/05/27~2016/12/31,購買技嘉科技顯示卡指定機種,還要於購買後30天內至XTREME GAMING官方網站完成註冊。才能得到技嘉電競顯示卡,5年保固免費升級的火力加持。 這次,技嘉連中階的GTX 1050都納入4~5年保固的行列!例如本次介紹的G1 Gaming系列的1050或1050 Ti,都可升級至5年,其餘版本,也都可以升級至4年。真是有夠佛心啊! 五年保固機種: ● GTX 1050 G1 Gaming ● GTX 1050 Ti G1 Gaming 四年保固機種: ● GV-N105TWF2OC-4GD ● GV-N105TOC-4GD ● GV-N105TD5-4GD ● GV-N1050WF2OC-2GD ● GV-N1050OC-2GD ● GV-N1050D5-2GD GIGABYTE 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顯示卡,是針對一般或入門遊戲玩家所打造。在GPU效能設定上,提供一般遊戲模式與超頻模式。一般遊戲模式的繪圖核心預設時脈:1366MHz,Boost時脈:1480MHz。超頻模式,繪圖核心預設時脈:1392MHz (提升26MHz),Boost時脈:1506MHz (提升26MHz),本身也有RGB SPECTRUM的LED燈效顯示。至於記憶體時脈則固定都是1752MHz (7008Mb/s)。 效能測試的話,平台蠻重要的,這邊則選用了Intel Z170平台,使用了Intel Core i7-6700K處理器(預設模式,TurboBoost開啟),搭配技嘉GA-Z170X-GAMING 7主機板,DDR4-2133 4GB x4=16GB記憶體,與OCZ Trion 150 1TB SSD固態硬碟,作業系統則是Windows 10 x64年度更新專業中文版,驅動程式則是最新的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正式版375.70 (WHQL版本)。 為了瞭解GTX 1050 Ti顯示卡的效能,PCDIY! online這邊,除了使用最新版本的3DMARK軟體,也使用六套遊戲:GTA V(俠盜獵車手5)、Tom Clancy’s The Division(全境封鎖)、Tom Clancy’s Rainbox Six(虹彩六號)、HITMAN (刺客任務)、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奇點灰燼)、Total War: WARHAMMER (全軍破敵:戰鎚)進行測試,其中刺客任務、奇點灰燼、全軍破敵都支援DX12模式,因此這三款遊戲主要是以測試DX12的效能為主。但由於全軍破敵:戰鎚為測試版,有時會無法正常切換解析度,因此部分成績缺列。另外再加測一套Deus Ex: Mankind Divided (駭客入侵:人類岐裂)遊戲,採用DX12模式來測試。 此外,我們也嘗試利用SteamVR和VRMark來測試這張卡是否可以跑VR,看來好像是一般般的程度,真正玩起VR可能會效果打折的!因此測試數據僅供參考! 詳細的數據比較,PCDIY!已整理為下面的表格!這裡特別注意的是,1050的平台是使用Z170 + i7-6700K來測試,而1060、1070、1080的平台為X99 + i7-5960X。因此,這裡的測試數據僅供參考。 GIGABYTE 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可以得知GeForce GTX 1050 Ti有著不錯的性能。 在2K環境下都有不錯的效能,可以提供到30 FPS的最低門檻。整體來說,直接超越前一世代中階主力GeForce GTX 950,性能已經逼近GeFore GTX 960,更重要的可以完勝Radeon RX 460,算是新一代中階主力顯示卡代表作。 台北光華商場這邊,一如預期,GeForce GTX 1050 Ti顯示卡早在10月28日上市,技嘉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顯示卡,也在店家架上,型號為GV-N105TG1 GAMING-4GD。報價為5,890元。 這次實測開箱了GIGABYTE GeForce GTX 1050 Ti G1 Gaming 4G顯示卡,可以發現技嘉的用心。 不僅在顯示卡本尊使用超耐久用料之外,也導入了許多新的技術,從硬體到軟體,從外表到內在,到最後的效能表現,整體表現相當優異。再加上技嘉顯示卡免費升級五年保固,玩家想要的該有的都有,一應俱全。可說是針對一般、專業與極限遊戲玩家所打造,內外兼具的玩家級自製顯示卡。 整體來說,這款是電競級顯示卡中的玩家聖物!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
黑街聖徒2 (Saints Row 2)限免下載開催!GOG.com與Steam兩大平台同時放送
類似GTA(Grand Theft Auto,俠盜獵車手)這類的開放式世界遊戲很多,但能夠在都市裡面更胡作非為的遊戲,就屬Saints Row(黑街聖徒)系列遊戲為最。Saints Row的玩法與GTA類似,也是在都市裡面到處接任務,但Saints Row遊戲主題是以黑幫為主,玩家扮演幫派份子,透過完成一連串組織罪案的任務,來提升自己的威望。該任務大多是槍戰、行刺、恐怖攻擊或幫派之間的火拼等等。此外,還有類似競賽類的任務,像是計程車駕駛、賽車比賽、搶地盤等,這些都是Saints Row的遊戲特色! 這款Saints Row遊戲,總共出了4代。由Volition, Inc.負責開發,THQ或Deep Silver發行。這4代的內容如下: 1) 黑街聖徒(Saints Row) 2006/8/29發行 2) 黑街聖徒2 (Saints Row 2) 2008/11/15發行 3) 黑街聖徒3 (Saints Row: The Third) 2011/11/15發行 4) 黑街聖徒IV (Saints Row IV) 2013/8/20發行 除了上述獨立作品之外,第四代資料片「黑街聖徒:逃出地獄 (Saints Row: Gat out of Hell)」則於2015/1/20發行,其中有不少任務都頗為惡搞,不少詼諧的對話與場景可讓玩家抒壓,是值得收藏的資料片。 目前,在GoG.com與Steam數位遊戲平台,則提供上述遊戲下殺到25折,最便宜的不用新台幣100元,喜愛這類遊戲的玩家可以一次購足,以重溫這款經典的暴力美學動作遊戲之最! 除了優惠下殺之外,其中的Saints Row 2則是開放免費下載,GoG.com官方網站有註明,限時免費下載活動只到4/22(六) 17:00止!請玩家們趕快把握機會喔!至於Steam平台,目前Saints Row 2也提供限免下載,雖尚未說明截止日期,但還是提醒玩家們趕快下載! 以上就是今日的免費遊戲好康報,相信玩家們在這個週末有了這套免費遊戲,應該不會無聊了! →請造訪【SuperGamer!官網】: →更多的【SuperGamer!內容】: →更多的【SuperGamer!遊戲世界】: →更多的【PCDIY!電競部品】: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電競椅】:
-
小米手機6正式發布,七年工藝巔峰,變焦雙鏡頭
小米公司4月19日發布年度旗艦新品小米手機6,成為中國首款搭載高通驍龍835的智慧型手機。小米手機6採用四曲面陶瓷機身,不銹鋼高亮邊框擁有鐘錶般的精湛工藝,光學變焦雙鏡頭拍人更美,更有5.15英寸護眼螢幕,標配6GB運行內存,售價2499元(人民幣)起,將於4月28日首發上市。 小米手機6搭載了全球第一款10nm商用芯片——高通最先進也是性能最強的驍龍835移動平台,而相比上一代驍龍820,採用10nm工藝的驍龍835封裝面積縮小35%,使得GPU相同圖形任務功耗降低45%,DSP功耗額外降低20%,通訊功耗降低20%,總體功耗降低25%。 此次驍龍835從四核升級為八核,峰值主頻可達2.45GHz,保證功耗與性能的完美平衡。而GPU方面,驍龍835的Adreno 540實現了25%的性能提升,並且支持Vulkan圖形標準。 配合驍龍835的強大性能,小米手機6全系標配6GB LPDDR4x運行內存,起步64GB儲存,更有128GB超大容量版本。 小米6採用與iPhone 7 Plus類似的雙鏡頭方案,廣角加長焦的雙鏡頭組合,支持兩倍光學變焦以及最大10倍數碼變焦,不僅可以保證近景畫面畫質優秀,也在需要變焦的場景下帶來無損的畫質。四軸光學防抖的加持,讓成像的穩定性有了保證。 雙鏡頭帶來的另一個優勢則是拍人更美的“人像模式”,可實現單反般的背景虛化。雙目視覺立體定位技術配合深度學習算法,讓人像邊緣識別更為精準,虛化處理漸進自然。同時,自然的人像美顏,可通過人臉關鍵點精準識別,讓五官美顏卻不失立體感,而膚色矯正則可調教出白皙紅潤的美感。 小米6的陶瓷尊享版為首款四曲面陶瓷手機,陶瓷這一具有優良天然特性的材質,莫氏硬度達到8級。陶瓷製造難、成本高、良品率低,但為了給用戶最好的體驗,小米6陶瓷尊享版如期而至。小米6陶瓷尊享版背部的相機裝飾環更採用奢華18K金,6GB+128GB的組合也讓其達到性能頂峰。 除了陶瓷尊享版,小米6還有包括亮黑、亮白、亮藍的四曲面玻璃版本,配合不銹鋼高亮邊框,讓整機通瑩圓潤。多年積累的工藝技術,在這一代小米手機中充分體現,僅邊框就有50道製程,讓不銹鋼在光線下煥發高品質的光澤,猶如鐘錶般的奢華質感。整機十餘項氣密性設計,讓整機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防潑濺能力。 除此之外,小米手機6還創新提出了極具未來感的“亮銀探索版”,展現出了極致的鏡面光澤,科幻感十足。無塵真空的苛刻加工環境以及耗時12天總計40道的工序打磨,才可呈現出極具衝擊力的光影效果,讓亮銀探索版成為小米未來工藝探索的排頭兵。 小米一直把用戶體驗放在產品設計首位,此次小米6也是在螢幕、網絡、續航方面帶來多項創新提升。以螢幕為例,小米6採用5.15英寸全高清螢幕,為了滿足用戶夜晚使用手機的需求,使用“夜光屏”技術,讓螢幕最低亮度可低至1尼特。護眼模式可有效降低藍光輻射,同時保證畫面更接近真實色彩。 除了完美的螢幕體驗,網絡方面也是全面升級,不僅支持三大運營商4G+網路,全網通4.0相比上一版本,也保證了聯通作為副卡時全面支持3G網路。 2x2雙路WiFi讓小米6大幅提升WiFi上網速率,更重要的是讓信號接收能力提升,很好的避免了信號盲點的出現。 作為一款5.15英寸的小尺寸手機,小米6擁有3350mAh大電池,MIUI系統級省電優化,加之10nm處理器的低功耗優勢,讓小尺寸手機續航能力再升一個階梯。在四小時續航高強度耐力測試中,兩款其他廠商旗艦產品分別於3小時32分鐘及3小時54分鐘電量耗光自動關機,而小米6不僅輕鬆完成四小時測試,並最終還剩餘36%電量。 小米手機6將於4月28日上午10點首發,屆時小米官網、小米之家、天貓、京東、蘇寧將同步開賣。 6GB+64GB售價2499元(人民幣),6GB+128GB版本售價2899元(人民幣),陶瓷尊享版售價2999元(人民幣)。
-
AMD RADEON RX 500家族出爐,新製程帶來新效能的全新電競顯示卡誕生
自2016年6月Computex期間,AMD(美商超微)發表了新一代Polaris(北極星)架構的Radeon RX 480繪圖卡,以199美元(4GB版本)的超低價格來震撼市場,提供玩家N牌之外的另一種A級選擇。 隨著AMD後續加碼發表Radeon RX 470、460等中階GPU產品,不少AMD的AIB(Add-in-Board)認證合作夥伴也推出相對應的Radeon RX 460、470、480顯示卡。此外就連Apple的MacBook Pro Late 2016也宣佈搭載Radeon Pro 450/455/460等GPU,讓AMD的Radeon RX 400家族繪圖卡,終於也搭上主流顯示卡的市場潮流。 隨著N家的新一代顯示卡相繼發表,AMD新一代的秘密武器也正在醞釀,就在AMD處理器部份發表Ryzen 7與Ryzen 5家族之後沒多久,其繪圖處理器部門也於4月18日正式發表新一代的RADEON RX 500家族,以更好的效能、更佳的功耗,提供遊戲玩家們高C/P值的選擇。 Radeon RX 500家族,同樣基於Polaris GPU架構,採用第三代FinFET 14奈米製程,並加入了不少特色,以提供VR世代最流暢的遊戲體驗,以及電競世代的最佳遊戲硬體平台。 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AMD的產品簡報,來看看新一代RADEON RX 500的產品家族與特色吧! ▼Radeon RX 500家族規格表 (製表:PCDIY!) 由於當今有些遊戲運用最新顯示卡來執行時,大多會效能過剩。使得100+FPS以上的遊戲,在只有Refresh Rate 60Hz的顯示器上,其實跟60FPS的畫面,在視覺感受上是相似的。因此AMD推出的最新Radeon Chill技術,就是讓顯示卡具備可調適的著色技術,在維持60 FPS以上的流暢遊戲畫面的條件下,以達到能同時提升鍵盤滑鼠的快速反應,以及整體耗電量的下降。 簡單來說,Radeon Chill讓玩家能在相同的遊戲效能表現之下,能兼顧玩得爽、鍵鼠反應更快、電力耗用更少,以帶來更安靜、更冷酷的遊戲環境。目前Radeon Chill可以在Radeon RX 580、570、560等顯示卡啟用。 總之,AMD Radeon RX 500系列,以更多的特色,資源利用率高,更冷酷的設計,提供遊戲玩家們另一種A級選擇,讓遊戲玩家們能夠花較少的費用,買到效能高、溫度低、反應快的超值顯示卡,不用再忍受舊顯示卡對遊戲體驗的摧殘,以帶領玩家們進入全新的遊戲新世代,提供最佳的遊戲與VR體驗。 有鑑於AMD這次發表Radeon RX 500家族的時程緊湊,有關Radeon RX 500家族顯示卡的產品實測,敬請鎖定PCDIY!的後續報導!這裡優先列出AMD官方的實測數據,以供想要購買顯示卡的玩家做參考。 從上述的測試說明,可發現RADEON RX 580鎖定的對手,就是GeForce GTX 1060 6GB和3GB這個層級。而RADEON RX 570鎖定的就是GeForce GTX 1050 Ti 4GB。而RADEON RX 580與570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以吸引A粉來搶購。 至於價格方面,AMD尚未正式公佈,以目前GeForce GTX 1060 6GB(價格帶在新台幣7,300~10,500元)、GeForce 1060 3GB(價格帶在新台幣5,500~8,000元)來看,RADEON RX 580的建議售價應該會落在這個區塊之上。至於GeForce GTX 1050 Ti (價格帶在新台幣4,500~6,000元)部份,RADEON RX 570也會落在這個區塊之上。相信會有不錯的定價,來吸引玩家們升級自己的顯示卡。 您準備存錢開始購買Radeon RX 500家族的顯示卡了沒? (01) (02)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美商超微半導體 (AMD)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2655-8885
-
今年沒IDF 2017囉!英特爾開發者論壇辦了20年,今年劃下句點
自1997年起,英特爾(Intel)開始舉辦自家的Intel Developer Forum (簡稱IDF),除了講授自家最新的電腦科技,並廣邀各業界菁英一同來進行兩至三天的技術論壇之旅,讓全世界的開發者一同加入這個新技術的聖堂,不僅可以了解到市場最新訊息、最新電腦科技,以及Intel的產品發展藍圖,以便未來產品的規劃,在市場上掌握先機。 Intel的IDF往年都會在各地舉辦,開辦了20年來,每場都是產業注目的焦點,也往往吸引到投顧界的目光。當然,IDF不僅能對Intel的合作夥伴們展示最新技術、持續鞏固其合作關係之外,最重要的是也有利於自家未來產品的推廣。 IDF以往都會巡迴舉辦,從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也就是Intel主場開始,之後曾在台灣台北舉辦(2005年),以及日本東京(Tokyo)舉辦過。近年來因應中國ICT產業起飛受到Intel的重視,因此近幾年來,IDF亞洲場大概都是在4~5月選擇於中國(北京或深圳)舉辦,會後也會釋出包含簡體中文的技術簡報供大家下載。而主場則大約在是在8月於美國(加州或其他區域)內舉辦,每次舉辦都可說是盛況空前,吸引到各國開發者前往朝聖! 然而在英特爾(Intel)於2017年4月17日的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Intel官方網站用很簡單的幾段話來說明,他們說「英特爾考量其各式活動的開辦組合,目前決定退出IDF計劃。感謝您在這近20年的輝煌時期與英特爾開發者論壇的一同成長!英特爾其實在 intel.com 網站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包括一個,其中還包含「設計師」、「工程師」和「開發人員」所需要的各式文件、軟體和工具。與往常一樣,我們的客戶、合作夥伴和開發人員都可以向他們的英特爾代表來提出各種疑問。」 沒錯!Intel雖然不辦IDF了,但其實各項開發用的各種文件與資源,都放在Intel的官網上,開發者、工程師、設計師,都可以在Intel.com官方網站上來取得,看來好像也什麼沒必要繼續開辦IDF才是。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不能再看到Intel在會場展示各種無人車、無人機,那樣的神奇科技了。難道這些現場展示,未來只能在Intel的秘密會議室,讓其合作夥伴來看到了嗎? 以IDF這種超大規模的跨國性活動來說,確實需要比較多的準備時間、費用、宣傳等等,在以往以PC為主的IT產業來說,確實可以達到技術宣示作用,隨著行動世代的來臨,Intel也開始伸展觸角至其他產品,在近年來的IDF論壇中,也可以持續感受到PC主題已經不再是主角,以IDF 2016 San Francisco (最後一場IDF)為例,其主題就圍繞在IoT、無人車、無人機、人工智慧、VR、資料中心、5G通信…等領域,CPU與晶片組的著墨較少,當然PC仍有其市場,但Intel更重視其他產業的發展,因此積極規劃其他產品的發展,以期在新一代智慧產業中,仍獲得該產業的發言權! 不管如何,IDF落幕了。但Intel也表示,會取消IDF的主因,是因為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過份依賴PC市場,因為他們目前推出與涵蓋的產品線以及技術已比以前更寬廣,例如FPGA產品、Optane記憶體技術、IoT (物聯網)專用的MCU(微控制器)、無線通信產品…等等。雖說IDF這種大鍋炒式的論壇不辦了,但Intel仍會聚焦在比較小型的「專注式」活動或論壇,以發揮該論壇想要達成的目標。 最後,就讓我們說,IDF再見了!工程師們,要出門見面敘(ㄍㄨㄟˇ)舊(ㄏㄨㄣˋ)的話,只能另外約囉! XD
-
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橋接器實測開箱,雙顯示卡發揮全速效能的神兵利器!
自NVIDIA推出雙卡SLI (Scalable Link Interface)-讓電腦插上兩張或更多張顯示卡來提升繪圖效能的技術之後,其每一世代的高階顯示卡就幾乎配備SLI功能,讓極限玩家能夠以多顯示卡,讓3D效能更上一層樓。使用時,除了插上兩張相同規格的NVIDIA繪圖卡,並透過其專屬的SLI Bridge (SLI橋接器),將兩張或多張卡串接起來,即可打開SLI功能。 隨著基於Pascal架構的MSI GeForce GTX 10系列顯示卡,的上市。由於GeForce GTX 1070、1080、1080 Ti與TITAN X、TITAN Xp顯示卡的效能更強,在做雙顯示卡SLI效能提升時,傳統SLI架構的頻寬已經捉襟見肘。為提升SLI的效能,台灣第一電競品牌微星科技推出了全新SLI橋接器,叫做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 其中,HB是High Bandwidth(高頻寬)的意思,代表可以在2-Way雙顯示卡時,提供更高的傳輸頻寬,並可支援所有SLI架構的顯示卡,讓買兩張顯示卡的玩家,能夠幫系統打開任督二脈,發揮出更快的顯示效能! 若以車道來形容的話,SLI Bridge就像是在兩張顯示卡之間「架高架橋」的方式,進行顯示卡與顯示卡之間的內部密集資料交通運輸。傳統SLI Bridge只使用到「單線道」(使用一組SLI插槽)就可以了,而新的顯示卡「運量更高」,必須使用到「雙線道」(同時使用兩組SLI插槽)才足以在交通尖峰期間快速疏導車流量。然而一般的SLI Bridge的材質大多使用軟排線(俗稱「軟橋」),或是使用硬的PCB材質(俗稱「硬橋」),這類排線的品質大概就跟一般高架道路的品質一樣。新一代MSI 2WAY SLI HB BRIDGE橋接器,使用更好PCB材質,能提升高頻寬,好比直接採用高速公路等級的道路品質,可以容納更多、更快的車流量通過,以應付超運量的交通需求。 微星推出的MSI 2WAY SLI HB BRIDGE,就是為了解決GeForce GTX 1070、1080、1080 Ti與TITAN X、TITAN Xp顯示卡,在做兩張卡SLI加速時,能夠釋放所有潛能,讓極限玩家們也能享受到SLI的全速頻寬效能。此外,MSI 2WAY SLI HB BRIDGE還具備了LED燈效控制功能,讓玩家可以隨著心情來調整燈效模式,展現自我個性! MSI 2WAY SLI HB BRIDGE,有分成L款式(4-SLOT,80mm)與M款式(3-SLOT,60mm),適合搭配MSI自家的Z170、X99與Z97系列的主機板,以及自家GeForce GTX 10系列顯示卡。當然,也可搭配其他品牌的主機板或顯示卡,均能適用。不過若搭配微星電競顯示卡,則可以透過其Gaming App,來控制顯示卡與橋接器的LED燈效模式,讓燈效同步化,可以說是通往信仰的橋樑。 以下就是MSI 2WAY SLI HB BRIDGE最佳化的顯示卡種類: (1) NVIDIA GeForce GTX 1070 (所有版本)顯示卡 (2) NVIDIA GeForce GTX 1080 (所有版本)顯示卡 (3) NVIDIA GeForce GTX 1080 Ti (所有版本)顯示卡 (4) NVIDIA TITAN X顯示卡 (5) NVIDIA TITAN Xp顯示卡 在主機板部份,由於主機板的雙PCIe x16的插槽配置不同,有些是間隔3-SLOT,可適用於M款式。而有些則是間隔4-SLOT,可適用於L款式。 (01) MSI X99A GODLIKE GAMING CARBON (02) MSI X99A GODLIKE GAMING (03) MSI X99A XPOWER GAMING TITANIUM (04) MSI X99A TOMAHAWK (05) MSI X99A XPOWER AC (06) MSI X99S XPOWER AC (07) MSI X99S GAMING 9 AC (08) MSI X99A GAMING 9 AC (09) MSI X99A RAIDER (10) MSI Z170A GAMING M7 (11) MSI Z170A GAMING M5 (12) MSI Z170A-G45 GAMING (13) MSI Z170A GAMING PRO (14) MSI Z170A KRAIT GAMING (15) MSI Z170 KRAIT GAMING (16) MSI Z170A GAMING PRO CARBON (17) MSI Z170A KRAIT GAMING 3X (18) MSI Z170A KRAIT GAMING R6 SIEGE (19) MSI Z170A SLI PLUS (20) MSI Z170A SLI (21) MSI Z97 MPOWER MAX AC (22) MSI Z97A GAMING 7 (23) MSI Z97 MPOWER (24) MSI Z97 GAMING 7 (25) MSI Z97A GAMING 6 (26) MSI Z97 GAMING 5 (27) MSI Z97S SLI PLUS (28) MSI Z97-G45 GAMING (29) MSI Z97 GD65 GAMING (30) MSI Z97-G55 SLI (31) MSI Z97S SLI Krait Edition (01) MSI X99A GODLIKE GAMING CARBON (02) MSI X99A GODLIKE GAMING (03) MSI X99A XPOWER GAMING TITANIUM (04) MSI X99S GAMING 9 AC (05) MSI X99A GAMING 9 AC (06) MSI X99A MPOWER (07) MSI X99S MPOWER (08) MSI X99A GAMING 7 (09) MSI X99S GAMING 7 (10) MSI X99S XPOWER AC (11) MSI X99A SLI KRAIT EDITION (12) MSI X99A XPOWER AC (13) MSI X99S SLI KRAIT EDITION (14) MSI X99A SLI PLUS (15) MSI X99S SLI PLUS (16) MSI Z170A GAMING M9 ACK (17) MSI Z170A XPOWER GAMING TITANIUM EDITION (18) MSI Z170A MPOWER GAMING TITANIUM (19) MSI Z97 XPOWER AC (20) MSI Z97A GAMING 9 ACK (21) MSI Z97A GAMING 9 AC 對於追求極限效能的玩家而言,除了顯示卡要組兩張SLI並搭配HB BRIDGE之外,在主機板和處理器的選購上,也是很重要的。目前主流的Z170平台,搭配Skylake處理器家族(包含Core i7-6700/6700K,i5 6400/6500/6600/6600K,i3-6100/6300/6320,Pentium G4400/G4500/G4520),都可以做到PCIe x16 + PCIe x8的雙卡SLI頻寬,因此搭配SLI HB BRIDGE產品時,建議螢幕輸出端要接到PCI x16的顯示卡上,才有更明顯的效能提升。 若想要讓兩張PCIe 3.0 x16的GeForce 1080/1070顯示卡,都能發揮到PCIe x16的全速頻寬,在主機板與處理器的選購上,則建議以高檔的X79/X99平台為主,搭配內建40條PCIe 3.0通道數量的Ivy Bridge-E/Haswell-E/Broadwell-處理器家族(包含Core i7-4820K/4930K/4960X/5930K/5960X/6850K/6900K/6950X),這樣的組合就可以支援Dual PCIe 3.0 x16的架構,讓您的GeForce GTX 1080/1070搭配SLI HB BRIDGE能夠效能通暢無阻,螢幕輸出埠則可連接到任何一張顯示卡上。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MSI 2WAY SLI HB Bridge,在搭配GeForce GTX 10系列顯示卡做雙卡SLI加速時,與傳統的SLI BRIDGE有什麼效能提升。我們選擇了X99主機板當測試平台,搭配內建40條PCIe 3.0通道數量的Haswell-E或Broadwell-E家族來做測試,因為X99搭配這些處理器(Core i7-4820K/4930K/4960X/5930K/5960X,6850K/6900K/6950X)以上的處理器,就可以發揮出雙PCIe 3.0 x16的全速頻寬,此時安裝兩張GeForce GTX 1070顯示卡,徹底打開SLI頻寬束縛,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在效能測試方面,由於SLI HB BRIDGE訴求的是4K或更高解析度下的重度繪圖應用需求,因此我們選擇測試4K以上的解析度,來分辨單卡與雙卡(搭配單硬橋、雙軟橋、SLI HB BRIDGE)的效能成績,並以3DMARK的Fire Strike Extreme在預設場景(2K)以及自定場景(4K、5K)的繪圖成績(Graphic Score)、物理運算成績(Physics Score),以及合併成績(Combine Score),在遊戲部份,我們選擇頗操顯示卡的Tom Clancy’s The Division遊戲來做測試。以下是我們的測試結果。 從上述測試數據可看到,一般在2K (2560x1440)解析度下,使用SLI不管是軟橋還是硬橋、單SLI槽或雙SLI槽,有HB或沒HB,效能幾乎差不大。若提升到4K (3840x2160)解析度時,3DMark的測試成績中,使用HB橋接器的Combine Score就稍微領先使用一般橋接器的成績。若再往上提升到5K (5120x2880)解析度時,使用HB橋接器的繪圖成績,就有明顯的提升,大幅領先使用一般橋接器約50%的成績,而合併成績則高達73%的效能提升。 至於遊戲方面,以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全境封鎖)這套頗操顯示卡的遊戲,來測試4K (3840x2160)解析度的效能,同樣地,使用SLI HB BRIDGE的平均FPS將近有60 FPS的水準,比傳統SLI BRIDGE大約有23%的效能提升! 從上述的測試中可以發現到,當繪圖卡的效能越來越高,其高頻訊號會影響到資料傳輸的速度,因此早期的SLI BRIDGE橋接器,在GeForce GTX 10系列的高階顯示卡之下,會有無法發揮全速效能的狀況。這次MSI推出的MSI 2WAY SLI HB BRIDGE L與MSI 2WAY SLI HB BRIDGE M,採用高階的PCB設計,能適用於跨3-SLOT與4-SLOT的主機板產品,同時具備LED發光特效,以及燈效調整功能,讓玩家在展現電競裝備時,不僅效能更快,其LED燈效也能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讓人羨慕到直流口水! 整體來說,對於購買兩張高檔顯示卡組成SLI玩家來說,現在只要追加小小的1,200元左右預算,就能買到MSI的SLI HB BRIDGE M或SLI HB BRIDGE L的高頻寬SLI橋接器,讓整體繪圖效能再往上提升,可說是SLI玩家必備的投資逸品,值得推薦給追求極限效能的玩家添購。 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橋接器,目前台北光華商場已經開始販售。選購時,要小心別買錯,共分成舊版單橋設計的版本與新版雙橋設計的版本。 新版雙橋設計的硬橋版本,共有兩種款式: (01) (02) 舊版單橋設計的硬橋版本,共有三種款式: (01) (02) (03) MSI 2WAY SLI HB BRIDGE M橋接器,台北光華商場報價:1,090~1,100元。MSI 2WAY SLI HB BRIDGE L橋接器,台北光華商場報價:1,190~1,200元。 這次,我們開箱了MSI 2WAY SLI HB BRIDGE橋接器,實測了2K、4K與5K解析度,發現雙顯示卡SLI之後,新版雙橋設計的硬橋版本,相較舊版單橋設計的軟橋、硬橋版本,SLI效能表現卓越。而且,採用重裝龍盾造型設計,具備RGB LED燈效,又能展現玩家風格。 整體來說,這不僅是通往信仰的橋樑,還是雙顯示卡發揮全速效能的神兵利器!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
PLEXTOR M8PeY 256GB、512GB、1TB實測開箱,玩家級NVMe型PCIe 3.0 x4 SSD效能實測大作戰!
說到NVMe型PCIe SSD,就不得不提到我們台灣固態硬碟之光:浦科特。PLEXTOR可是正港台灣固態硬碟品牌,由台灣儲存界的菁英LITEON來操刀,做出優質的固態硬碟,立足台灣,並放眼全世界。在SSD不斷改朝換代,儲存元件從SLC Flash、MLC Flash到TLC Flash,最新則又推出3D NAND型MLC Flash與TLC Flash,介面從PATA、SCSI、SATA、SAS,到了後來的mSATA與M.2,出現了SATA Express。最新,發展到PCIe 3.0 x4。也衍生出了HHHL卡版版本,與M.2子卡版本。浦科特,當然也看到了玩家的需求,祭出了全新的NVMe固態硬碟「PLEXTOR M8PeY PCIe SSD」。這次,就讓我們來進行群測開箱,瞧瞧PLEXTOR M8PeY 256GB、512GB、1TB的戰鬥力吧! 由於NVMe型PCIe SSD市場接受度高,自從前回刊出:「 」之後,優異效能,平實價格,創造出超高性價比,不但大獲好評,玩家來信提到想要看看「256GB、512GB、1TB版本」戰力分析。這次,則做了群測開箱,以滿足玩家們欲求不滿的胃口! 浦科特這次發售的PLEXTOR M8Pe PCIe SSD,總共有三種版本,分別為卡板版本的HHHL版本:M8PeY,還有M.2子卡附金屬散熱片的桌機版本:M8PeG。以及M.2子卡的筆電版本:M8PeGN。 三種版本的基底,都是M8PeGN。M8PeG,是M8PeGN加上金屬散熱片的桌機版本,筆電裝不進去。M8PeY,是M8PeG加上特殊設計的M.2轉PCIe 3.0 x4的HHHL卡板版本。 正因為基底都一樣,都是M8PeGN。所以,PLEXTOR M8Pe PCIe SSD,不同規格,同容量版本,其存取速度與硬體規格,是完全相同的。 PLEXTOR M8Pe PCIe SSD,這次一樣使用美滿電子科技(邁威爾科技)Marvell的解決方案,三個版本的介面,則全是PCIe 3.0 x4,皆是NVMe世代PCIe SSD架構,控制器用的是Marvell 88SS1093,快閃記憶體用的是TOSHIBA 15nm MLC Flash,快取記憶體128GB、256GB、512GB版本,皆使用512MB LPDDR3 SDRAM,1TB版本,則使用1024MB LPDDR3 SDRAM。 PLEXTOR M8Pe PCIe SSD的話,循序讀取最大達:2500MB/s,循序寫入最大達:1400 MB/s,4K隨機讀取最大達:280K IOPS,4K隨機寫入最大達:240K IOPS,整體來說,這是一款速度非常快的NVMe固態硬碟! 整體來說,必須要買到512GB以上容量版本,才能得到比較快的效能。 固態硬碟業者:浦科特 PLEXTOR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M8Pe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PCIe 3.0 x4(HHHL版本與M.2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128GB、256GB、512GB、1TB 固態硬碟控制器:Marvell 88SS1093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TOSHIBA 15nm M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5年保固 128GB→ 讀取速度:160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256GB→ 讀取速度:2000MB/Sec,寫入速度:900MB/Sec 512GB→ 讀取速度:2300MB/Sec,寫入速度:1300MB/Sec 1TB→ 讀取速度:2500MB/Sec,寫入速度:1400MB/Sec ※HHHL版本與M.2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128GB→ TBW:192TB,DWPD:○ 256GB→ TBW:384TB,DWPD:○ 512GB→ TBW:768TB,DWPD:○ 1TB→ TBW:768TB,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目前來說,除了Intel SSD 750之外的NVMe型PCIe SSD,使用Windows 8.1、10內建的NVMe驅動程式,Windows 7安裝Service Pack內建的NVMe驅動程式,都會有4K寫入效能低落,無法達到廠商標示速度的問題。然而,這樣的情形,Intel、Samsung這邊,都有推出自家驅動程式,透過安裝驅動程式,做效能的優化,解決速度上不去的狀況。 很多玩家都說,Microsoft原廠驅動程式不夠力。不過,事實上,Windows內建的驅動程式,也是有可以優化的地方! 玩家的話,這邊則發現,透過變更Windows裝置管理員,磁碟機內容裡面有個原則,這主要是寫入快取原則設定。在寫入快取原則上面,原先為了效能更好,預設打開了「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不過預設沒有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 實測發現,若勾選了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NVMe型PCIe SSD整個效能就能完全打開。 PLEXTOR M8Pe優化,效能全開,就是這麼簡單! ------------------------------------ Microsoft官方,針對寫入快取設定詳細資訊說明。 存放裝置中的「寫入快取」指的是使用高速動態記憶體來收集傳送到資料存放裝置的寫入命令,並先快取這些命令,直到可放入慢速儲存媒體 (實體磁碟或低成本快閃記憶體) 為止。大部分使用寫入快取的裝置都需要持續供電。 對您可能經常會從系統中移除的裝置 (例如 USB 快閃裝置、SD、MMC、Compact Flash 或類似記憶卡以及其他外接式存放裝置) 而言,這個選項通常是最佳的選擇。 當您選取 [快速移除] 選項時,Windows 會使用寫出快取方法來管理傳送給裝置的命令。在寫出快取中,裝置在寫入命令上的操作就像未進行快取一樣。快取還是會對效能有些許的幫助,但重點是對主要存放裝置執行命令,儘可能安全地處理資料。主要優點是您可以從系統快速移除存放裝置,而沒有資料遺失的風險。例如,如果不小心將快閃磁碟機拉出它的連接埠,則寫入該快閃磁碟機的資料較不可能會遺失。 對必須提供最高效能且不常從系統移除的裝置而言,這個選項通常是最佳的選擇。如果您選擇這個選項,而裝置在所有資料寫入之前與系統中斷連接 (例如,如果您移除 USB 快閃磁碟機),則資料可能會遺失。 當您選取 [效能更好] 選項時,Windows 會使用稱為寫回快取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允許存放裝置自行判斷使用高速快取是否可以節省完成寫入命令的時間。如果可以,則即使資料還未實際出現在主要存放裝置 (例如,磁碟或快閃記憶體) 中,這個裝置還是會對電腦發出已成功儲存資料的信號。這種方法可顯著地增加存放操作的輸送量,而這通常是整體系統效能的主要瓶頸。不過,如果裝置的供電因某個原因而失敗,則可能會遺失仍在快取中的任何資料 (即電腦系統相信已安全儲存的資料)。 Windows 預設會使用快取清除。這表示系統會定期指示存放裝置將快取中的所有等待資料傳輸到主要儲存媒體。當您選取 [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 時,就已關閉這些傳輸資料的定期命令。並非所有裝置都支援上述所有功能。 如果您最關心高資料傳輸效能,則應該啟用兩個設定:在 [移除原則] 區段中選取 [效能更好] 選項,並在 [寫入快取] 原則區段中選取 [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 (如果系統硬體和存放裝置支援這些功能)。 大部分消費型導向的存放裝置 (例如 USB 快閃磁碟機、SD 或 MMC 記憶卡或是消費型外接式磁碟機) 不允許您變更裝置的快取設定。Windows 隨附的內接式 SATA 或序列連接的 SCSI 硬碟通常可讓您變更設定,但這需要裝置製造商的保證才能進行。若要了解指定裝置所提供的快取功能,以及判斷最適合您需求的設定,請參閱製造商提供的文件。 在應用程式到存放裝置之路徑的任何點啟用寫入快取的系統,必須是穩定的,而且不會輕易電源中斷。連接到系統的裝置使用寫入快取時,裝置的快取演算法的設計前提是電源會持續,用以操作快取以及資料的移入和移出快取操作。如果您的系統或電源具有已知的供電問題,則不應該使用這些功能。 移除存放裝置 (如 USB 快閃磁碟機、SD、MMC 或 Compact Flash 記憶卡,以及外接式存放磁碟機) 時,也需要格外小心。當您使用 [安全移除] 選項時,則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資料是受到 Windows 的保護。不過,特定驅動程式或應用程式可能不符合 Windows 模型,而這樣可能會在移除這類裝置時導致資料遺失。最好儘可能先使用 [安全移除] 小程式,再移除系統中的任何外接式存放裝置。 ------------------------------------ 緊接著,我們將分別針對PLEXTOR M8PeY 256GB(PX-256M8PeY)、512GB(PX-512M8PeY)與1TB(PX-1TM8PeY),進行群測開箱! ------------------------------------ 這次,我們實測的,是PLEXTOR M8PeY 256GB PCIe SSD。我們使用了Windows 10 Pro x64中文版作業系統,並以Windows 10作業系統預設NVMe驅動程式安裝,接著進行「SSD規格檢測」,我們以採用Windows 10內建驅動程式,採用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進行「SSD效能測試」。 這邊使用3套軟體,以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PLEXTOR PX-256M8PeY 256.0 GB。韌體版本為1.01,傳輸模式NVM Express,只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沒有提供,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1.01。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238.47GB。 這邊使用8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388MB/Sec,寫入速度:783.8MB/Sec,整體效能表現還不錯。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2360.9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686.8MB/Sec。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還算不錯。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8162.88。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689.68MB/Sec,寫入速度:738.89MB/Sec,總分達到了2274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766.122MB/Sec,寫入速度:779.386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192.665MB/Sec,寫入速度為774.333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5954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2091分。 ------------------------------------ 這次,我們實測的,是PLEXTOR M8PeY 512GB PCIe SSD。我們使用了Windows 10 Pro x64中文版作業系統,並以Windows 10作業系統預設NVMe驅動程式安裝,接著進行「SSD規格檢測」,我們以採用Windows 10內建驅動程式,採用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進行「SSD效能測試」。 這邊使用3套軟體,以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PLEXTOR PX-512M8PeY 256.0 GB。韌體版本為1.01,傳輸模式NVM Express,只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沒有提供,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1.01。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476.93GB。 這邊使用8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388MB/Sec,寫入速度:783.8MB/Sec,整體效能表現還不錯。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2206.8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879.6MB/Sec。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還算不錯。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8787.20。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001.25MB/Sec,寫入速度:1258.29MB/Sec,總分達到了2819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734.805MB/Sec,寫入速度:1319.680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319.812MB/Sec,寫入速度為1055.274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5984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3018分。 ------------------------------------ 這次,我們實測的,是PLEXTOR M8PeY 1TB PCIe SSD。我們使用了Windows 10 Pro x64中文版作業系統,並以Windows 10作業系統預設NVMe驅動程式安裝,接著進行「SSD規格檢測」,我們以採用Windows 10內建驅動程式,採用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進行「SSD效能測試」。 這邊使用3套軟體,以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PLEXTOR PX-1TM8PeY 1024.2 GB。韌體版本為1.01,傳輸模式NVM Express,只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沒有提供,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1.01。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953.86GB。 這邊使用8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490MB/Sec,寫入速度:1421MB/Sec,整體效能表現還不錯。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2226.2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977.5MB/Sec。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還算不錯。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9389.44。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949.58MB/Sec,寫入速度:1291.45MB/Sec,總分達到了2906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438.064MB/Sec,寫入速度:1380.533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325.554MB/Sec,寫入速度為1423.031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6000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3171分。 ------------------------------------ 這次,我們分別開箱實測完三張PLEXTOR M8PeY 256GB(PX-256M8PeY)、512GB(PX-512M8PeY)與1TB(PX-1TM8PeY)之後,首先可以確定的,這款PLEXTOR M8PeY PCIe SSD用料高檔,做工細心。實測之後,也確定了整體效能強悍,無論是開機速度,應用程式開啟,或者是寫入資料,速度都相當快,明顯可以感覺到,比之前2.5吋SATA 6Gb/s固態硬碟,速度還要更快。 這邊,或許會有玩家,想要進一步瞭解,有沒有優化差多少?可以參考我們另一篇開箱文,提供「優化前」與「優化後」的完整效能測試,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有沒有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整個實測效能差很多! PLEXTOR M8Pe PCIe SSD,雖然目前才剛推出市場沒多久,不過,依照台北光華商場店家反映,由於效能強悍,加上價格平實,因此,玩家圈接受度還不錯,已經有不少追求效能玩家已經入手。甚至,中小企業用戶,也開始已經有人入手使用。電競網咖的部份,也有業者購入,用來當做網咖無碟系統的資料碟、快取碟。整體來說,市場反應相當不錯! 目前,台北光華場這邊,PLEXTOR M8PeY的話,256GB(PX-256M8PeY)原價屋報價:4,790元,512GB(PX-512M8PeY)原價屋報價:7,990元,至於1TB(PX-1TM8PeY)版本的話,則沒有現貨。 128GB:3,490元 256GB:4,790元 512GB:7,990元 128GB:2,390元 256GB:3,890元 512GB:7,390元 ※調查地點:台北市光華商圈 原價屋八德二店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PLEXTOR M8PeY 256GB、512GB、1TB,看到了NVMe世代PCIe SSD驚人的戰鬥力。我們台灣固態硬碟之光:浦科特,也以回饋玩家的作法,壓低這款超高速固態硬碟的價格,加上優異的效能表現,造就出了極高的性價比,加上本身採用TOSHIBA 15nm MLC Flash,本身是款耐用度比較高的MLC SSD,加上Design In Taiwan,以及Made In Taiwan,可以說是我們台灣人的軟實力,加上硬底子,打造出來的超強固態硬碟。 整體來說,這是電腦極速狂飆的祕密武器! 廠商名稱:PLEXTOR - 浦科特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TCSTAR TCE8300磁吸式藍牙耳機麥克風實測開箱,左右重量平衡設計的時尚耳機!
因應當今運動風潮的盛行,不少人出門運動都會戴著耳機,來一邊享受運動、一邊享受音樂。然而,耳機有分成有線式和無線式的,有線式在跑步中配戴容易扯到,而無線式的又怕配戴不牢,在跑步途中容易掉落,再加上無線式的耳機大多配重不均,容易戴久後就偏移,時常必須用手去調整位置,使得戴起來總是覺得卡卡的。那麼,是否有一款耳機能夠配戴舒適,且配重均勻,不會左右晃動,適合運動使用的呢? TCSTAR (雙全電子)推出的TCE8300智慧磁控無線藍牙運動耳機麥克風,是一款輕巧、時尚、智慧的藍牙耳機,主體採用鋁合金材質設計,符合3級防水能力,可防汗,適合戶外運動使用。其具有智能磁控功能,只要將兩只耳機靠在一起即可吸附。當耳機吸住時,則可以「掛斷電話」或「暫停音樂」。分開後即可「接聽電話」或「播放音樂」,非常方便。 TCE8300採8mm高效能喇叭單體,具有智能降噪功能。傳輸協定採藍牙4.1介面,可同時與兩台藍牙設備配對,並支援語音撥號、處理兩通來電、末碼重撥、通話轉移等能力。因此配戴時,除了可以聆聽來自兩部藍牙裝置的音樂(一次只能選一台)之外,在電話來時亦可直接通話,或者同時來電時,提供通話保留,通話轉移等需求,因此亦適合行動商務人士使用。 TCE8300在外型設計上則採用左右重量平衡設計,在左右耳機的線條上配置了電池與線控,在體積與配重上亦取得平衡,相較於其他單邊線控設計的耳機來說,這種兩邊平衡重量的設計作法,可說是非常棒,如此一來,久戴也不會疲累。 在耳機線方面,不易打結的親膚材質設計,長度為65公分,可掛在胸前或腦後使用。至於線控按鈕設計上,則具備「音量+/下一首」、「開關/接掛電話/配對」、「音量-/上一首」等3組控制按鈕,其旁邊有個microUSB孔可供充電。充電只需2小時即可充飽,並提供持續3~4小時使用,與150小時待機的續航力。 TCE8300適合與各式藍牙裝置配對,包括MP3隨身聽、手機、平板等裝置,若您是與iPod/iPad/iPhone等iOS平台做配對,在裝置的訊息中心裡面,則會顯示耳機剩餘電量,若是Android平台也只要安裝Headset Battery的App,即可獲知藍牙耳機的剩餘電量。 TCE8300整體重量極輕,僅有15克。包裝隨附microUSB充電線、耳機收納袋、耳塞組。收納方便。官方提供1年保固。適合運動族、商務人士、旅遊愛好者選購使用。 ●產品型號:TCE8300 ●防水等級:3級防水 ●驅動單元:喇叭單體=8mm,阻抗=16Ω±10%,頻率響應=20Hz-20KHz, 輸出音壓=111dB±3dB,釹磁鐵 ●傳輸單元:無線協定=藍牙4.1,傳輸距離=10m(無障礙空間) ●電力單元:USB DC 5V/ 3.7V 60mAH充電鋰聚合物電池,充電時間=2hr ●使用壽命:使用時間=3~4hr(視音量大小),待機時間=150hr ●麥克風:感度=-42dB±3dB,全指向 ●耳機線:線長=65±5cm,左右各有電池與線控開關 ●隨附配件:microUSB充電線、耳機收納袋、耳塞 ●官方保固:1年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T.C.STAR - 雙全電子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2698-1965 建議售價:1,290元
-
LEPA NEOllusion霓虹散熱器開箱,塔體可發光且可遙控切換燈色的高顏值散熱器
近年來電競風潮崛起,各式遊戲電腦主機紛紛採用側透設計,除讓玩家們能夠看到主機內的軍備展示之外,亦可搭配可發光的各式電腦零組件,讓主機閃耀出各式燈效,以展現出玩家個性。然在主機內的許多元件中,散熱器通常佔去不小面積,甚至體積。在主機板、顯示卡,機箱都能發光之下,唯剩處理器的上方總是那麼黯淡無光。 這次LEPA (利豹鈦金企業)推出的NEOllusion散熱器,就是一款具備RGB霓虹燈效的塔型散熱器。散熱塔主體為散熱片與發光體,可發出RGB幻彩燈光效果,並均勻發光。搭配其1-Clip風扇支架設計,安裝12x12cm風扇只要輕輕扣上即可,簡易又便利。隨附的迷你燈效遙控器,採用直覺的按鈕設計,不須學習、不用透過軟體即可馬上切換燈效,提供16種燈色、4種效果,並可調燈光明暗,且遙控器隨附磁吸矽膠套來包覆,提供完整保護並可吸附在電腦的金屬機殼上,以方便收納,讓遙控器不容易遺失。 LEPA推出的塔體發光式CPU散熱器NEOllusion(霓虹散熱器),型號為LPANL12,是一款兼具散熱效能與個性化風格完美組合的電腦CPU塔式散熱器。適用於當前的各式主流電腦平台,包括Intel LGA 775、1150、1151、1155、1156、1366、2011、2011-3等平台,以及AMD FM1、FM2、FM2+、AM2、AM2+、AM3、AM3+等平台,另也提供。其塔體的LED發光效果均勻,且色彩飽和,讓玩家在改裝配色上更自由,其直覺式的遙控器可隨時切換燈色與燈效,不會用系統資源,沒有作業系及軟體相容性問題,安裝簡單好上手。 在散熱效率方面,其薄型化塔體空冷散熱器,具備4支高導熱效能Ø6mm的導管,並採用熱導管直觸技術(HDT)以直接傳導CPU上廢熱,搭配渦流產生器(VGF)技術,可帶走導管後方無風區的廢熱。雙曲面扇葉風扇強化氣流下壓力及出風量,加速散熱鰭片降溫,可發揮最佳散熱效果,提供200W以上TDP處理器的高效解熱性能。 安裝時,只要取出包裝盒內的金屬扣具,並照說明書指示即可安裝完畢。由於當前不少玩家都會安裝加高型的記憶體模組,因此LEPA LPANL12在風扇設計上,其高度剛好可以避開記憶體,不會卡到。在風扇轉速方面,其自定轉速為600~1800RPM,適用在超頻的環境下運作,若搭配隨附的風扇降壓條,即可將轉速降低到400~1000RPM,噪音值也降低個3~14分貝,可提供更安靜的環境,適合一般文書、遊戲與高效能全速運作時使用。 整體而言,LEPA NEOllusion散熱器,提供Intel與AMD平台絕佳的空冷散熱效率,並提供柔和的RGB霓虹特效,是電競玩家必備武器。 連結=(01)威剛XPG INVADER X侵略者次世代白色版實機開箱,玩家級海景房雙面玻璃透側全景機殼電腦豪宅![http://www.pcdiy.com.tw/detail/27298]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